「莎士比亞歌劇之復辟幽靈及其他異國風情之墓」

藝術&美學古樂講座

 
IMG_6413.jpg
 
 

現任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— 教授戲劇文學與西洋歌劇史, 表演藝術評論台特約評論人, 台灣歐洲古樂協會理事

「莎士比亞歌劇之復辟幽靈及其他異國風情之墓」—談巴洛克歌劇
2020/5/16 週六 — 王寶祥老師 主講 (延期)

古人紀念先人之方式迥異於我等:十七世紀的法國人立碑(tombeau),墓誌銘卻彷若書於水上,自由發揮。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人更是不遑多讓: 莎翁去世後不到半世紀,英倫恢復劇場活動的復辟時期(Restoration),演出莎劇卻是殺很大,連《李爾王》的結局,都可以扭轉悲劇成就喜劇;《仲夏夜之夢》不但有印度人,甚至還有中國人!文本威權掌握在演出者手中的態勢,從十七世紀末一直延續至十九世紀初,出現了醫師鲍德勒(Thomas Bowdler)這位道德潔癖狂,文字清道夫才算集大成。

我將從後莎士比亞的復辟時期英國劇場開始說起,追溯當時回顧卻不溯源的創作觀念,以普賽爾的半歌劇(semi opera)《仙后》(The Fairy-Queen, 1692)為例,來探索後世英國人如何看待莎翁的《仲夏夜之夢》,建立音樂與精靈之關聯,揭開宮廷與面具舞(masque)的神秘面紗。 十七世紀後半期開始萌芽的啟蒙年代(Enlightenment)對於異質文化的好奇,亦從哲學衍生至音樂; 不但可以讓莎士比亞的悲劇變成樂觀喜劇,更對於之前認為冥頑不靈的野蠻番邦,例如異教徒的穆斯林土耳其,都開始變得不再面目可憎。透過拉摩的巴洛克歌劇 《風雅印地安人》(Les Indes galantes, 1735)繞著地球跑,我們將得以瞥見民智大開的風氣下,歌劇中外邦異國風情,包括土耳其,祕魯,波斯,美洲原住民,如何成為歐洲本位,自我中心的投射。

  • 時間:2020年5月16日週六 10:00~12:00(9:30開放報到)

  • 地點:台北市益品書店演講廳 (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69號)

  • 費用:

    ▸ 單場 / 350(古樂之友, 古樂協會會員 300元)

    ▸ 3場套票 / 1000 元(古樂之友, 古樂協會會員套票750元)

    *提供咖啡、茶飲、冰沙自助無限供應,書屋內禁用外食,講座後可免費繼續留下看書,中場離開需重新排隊入場,但不需重新購票。

益品書店演講廳

益品書店演講廳

益品書店古樂講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