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岱《郭德堡變奏曲》音樂會的「隱藏曲目」: 打破音樂會「計畫性」制度羈絆 重現鮮活的音樂生命力

 

© Jean-Baptiste Millot

 
 

法國大鍵琴家韓岱(Pierre Hantaï)即將於10月中下旬訪台,帶來全本大鍵琴版《郭德堡變奏曲》,如果看售票資訊,音樂會似乎只安排這麼一首巴赫的曠世鉅作,然而事實上,在音樂會的重頭戲--《郭德堡變奏曲》之前,上半場還將有一首神秘的「隱藏曲目」,至於是什麼樂曲?嘿,當然要等到音樂會現場才會知道囉!

為什麼在《郭德堡變奏曲》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之前,還要安排一首其他作品?安排這首神秘樂曲的意義是什麼?它將如何與下半場的「主角」達成某種特殊的關係?別著急,請先看看皮耶大師第六集訪談影片,也是這次特別企劃:大師現身說樂系列的完結篇,皮耶將告訴我們安排音樂會上半場的「隱藏曲目」,其實背後大有學問!

除此之外,藉由此次音樂會的特殊安排,正好讓聽眾得以省思自十九世紀音樂學院創立以來,音樂逐漸朝向「制度化」與「教條化」,已經失去了它最初的先活力了。或許對於早已習慣翻看節目行事曆,提前上網搶票、預習音樂會曲目的愛樂者來說,這一切都是如此理所當然;對於主辦單位與音樂家來說,提前ㄧ年、二年送交演出企劃書,安排音樂會曲目等,也是本應如此的基本程序。然而在「古樂運動」的興起後,逐漸有音樂家開始反思這近二百年來才逐漸成形的制度,實際上深深削弱了音樂原有的活力。韓岱曾說過:「『計劃性』可以說是音樂學院體系造就的。人們從小學習音樂,他們按照每個學年或學期既定的曲目進行練習......現在,開音樂會動輒則要提前兩年的時間遞送曲目安排。這是十分『暴力』的做法。我希望在自己做得到的範圍內進行抗爭。」(註1)

在三聯《愛樂》雜誌2019年第四期的一則專訪中,作者殷石介紹了韓岱儘管也經歷過學院式的現代音樂教育,卻為此感到苦惱。我們無法改變當代音樂教育的體系,卻能透過古樂運動所帶來的思想啟發,重新審視此一問題。在同篇專訪中,韓岱比喻:這種計劃性如果發生在爵士樂領域,對人們將是多麼荒謬!音樂家要完全準時開始演出;演出時間被嚴格規定,聽眾們才趕得上最後一班電車;演出曲目要提前兩年確定,才方便印製節目預告等等。我們可以設想,這種隨著公眾音樂會文化生發起的音樂表演模式,在古樂復興運動所追求的美學理想中,變成了時間邏輯錯誤的產物。

如何打破音樂會「計畫性」制度的羈絆?咱們先從此次《郭德堡變奏曲》音樂會上半場的「隱藏曲目」開始吧!


(註1) 殷石:紫禁城古樂季 「音樂選擇了我」—皮埃爾.韓岱的音樂道路,“愛樂”雜誌2019年第4期總第231期。

OPENTIX 購票連結

加入古樂之友

音樂會資訊

—巡演場次—

10/19 (三)19:00 台南成功大學崇華廳(台南市北區小東路25號)成功大學藝術中心共同主辦

10/20 (四)19:00 雲林聲泊廳(西螺鎮中山路229巷12號) 饗響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

10/21 (五)19:30 台北國家演奏廳

10/22 (六)15: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

10/23 (日)14: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表演廳

文. 武文堯
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

2017-19曾任國藝會專案評論人(音樂類)

音樂文字工作者

武文堯音樂評論 Wu Wen Yao's Music Review

表演藝術評論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