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練內化、信手捻來─皮耶∙韓岱 2022臺中歌劇院 《郭德堡變奏曲》

 

臺中歌劇院小劇場

​10月22日下午,在台中歌劇院小劇場這個不太大的場地,一群「行家」般的愛樂者將前台擠得水泄不通。舞台上只有一盞微弱的聚光燈,打亮著一台由法國製琴名師Philippe Humeau 於1982手工製作的大鍵琴。這台相當簡單、樸素的大鍵琴,充滿著大面積的藍色與紅色,唯一的裝飾便是琴身與琴蓋內的鍍金貼條了。這台琴就像當天下午的演奏者、法國鍵琴大師皮耶.韓岱(Pierre Hantaï)一樣,所有的外放、華麗都是經過內化的,正所謂曖曖內含光。不得不說開演前筆者竟抱持著有些「神聖」般的宗教情緒,等候著音樂會的登場--只因為今天要凝聽的巴赫《郭德堡變奏曲》在音樂史上是一部如此完美、難以超越的巔峰,佔據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。巴赫本身的宗教性與他的音樂本質也是密不可分的,誠如皮耶在訪談影片中所提及:很多觀眾將《郭德堡變奏曲》置於有如神壇般高高在上的位置,以至於上半場安排幾首「隱藏曲目」,會產生彷彿將「它」請下神壇的感覺,而顯得較為平易近人。

法國製琴名師Philippe Humeau 於1982

上半場皮耶選擇了兩組巴赫的鍵盤作品作為開場,分別是數首《前奏曲》(prélude)與作品編號830的《第六號組曲》選段。皮耶的巴赫詮釋早已在樂壇上奠定相當的地位,今日現場聆聽,更因為座位離音樂家很近,因而能將任何細節、乃至樂器本身發出的細微聲響都聽得一清二楚。熟悉早期音樂的人都知道,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是一種修辭(rhétorique)的藝術,巴赫更是此時代的集大成者,以兼容並蓄的偉大作曲功力,將各地域的音樂風格交融在一起。皮耶彈奏的每一個樂句都有其句法、文法在其中,這些全部是經過設計的,大鍵琴彷彿會說話般,只是它操著一個需要被專業人士破譯、轉譯的已消逝語言。皮耶顯然已將巴赫的語彙了然與心,台上的他看起來一切是那麼自然、隨性,任何樂句都如信手捻來般,這背後卻是多少年的功夫積累。身爲一位法國鍵琴家,皮耶的彈奏多少帶有「法式」的特質,恰到好處的裝飾音,優雅、流暢、調和般的樂思,再加上充分自由、彈性的速度選擇,卻又有著嚴謹的態度,在演奏巴赫這位德國音樂家的作品時,便產生了相當獨特的效果。

 

​以下半場的《郭德堡變奏曲》來說便能解釋的較為清楚。與1993、2003年的兩個錄音版本相比較,皮耶這次在台中的彈奏展現了更為圓融的智慧,與先前十餘年前的詮釋早已相當不同了。1993年的版本帶有直率、稚氣般的天真感,速度較快,洋溢著奔放般的熱情;2003年的版本則刻意凸顯了樂曲中沈穩的一面,不只速度較緩,更多了一種深思熟慮的深刻感。這次筆者所聆聽的台中版本,是綜合了以上兩種特質的:在著名的主題〈詠唱調〉(Aria)中,皮耶的彈奏充滿著「彈性」,像是不著痕跡般,卻又讓人印象深刻,任何節奏上的設計彷彿只要多一分、少一分,就會立刻變了味。掌握自如的大師風範,更體現在「反覆」這一個長期以來困擾著無數演奏家、音樂學家的重大課題上。《郭德堡變奏曲》的反覆是一個欣賞時相當有趣的側重點,演奏者的選擇通常是個人化的,皮耶當天的演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反覆邏輯,也就是說有些段落反覆,有些段落只反覆第一段,有些相反,甚至完全不反覆。像是〈詠唱調〉,皮耶就只反覆第一段。有些較為炫技型、篇幅短小的段落,皮耶會完整反覆,這類通常出現在每三首為一組當中的「第二首」,這或許是礙於音樂會時間,權衡之下的變通做法吧!每一組當中的第一首,通常是較為旋律性、「風格化」的曲子,皮耶將每一段音樂中的舞曲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,前文中所提到音樂會使用的Philippe Humeau 1987大鍵琴,儘管不是大型大鍵琴,音色變化也較少,卻在皮耶的駕馭下顯得游刃有餘,完全足夠撐起這部鴻篇巨製。

 

​很多人時常以大鍵琴沒辦法做出明顯音量對比、力度變化來強調此樂器的局限性,甚而誇耀著現代鋼琴豐富的性能。如果聽過皮耶的彈奏,相信很少有人能再出如此誑語。或許大鍵琴確實沒有明顯的大小聲之分,然而像是皮耶這樣的大師,卻能用更高超的手指技術,以音符的「疏」、「密」做出種種運音(articulation)上的變化;各段音樂不同情緒的展現,都能產生極大的差異性。更不用說每一台大鍵琴的個性、音色都相當不同,現今史坦威大型鋼琴單一、制式化的音色,反而印襯出大鍵琴這樣細緻微妙的樂器的可貴之處。如果聆聽很多「現代鋼琴」演奏的《郭德堡變奏曲》,總是能很輕易地聽到演奏者添加過多的個人情緒在裡面,尤其是〈二十五變奏〉,這段被鍵盤演奏家藍道芙絲卡 (Landwoska)稱呼為「黑珍珠」的音樂,總是因其音樂中的半音化與豐富的抒情性,而被演奏得拖沓、厚重,甚至轉化得異常「浪漫」。皮耶的演奏是反其道而行的,這不是說皮耶的彈奏失掉了音樂中的游移、不安感,相反在一個流暢的速度中,那種淡淡的傷感之情反而被渲染出更高雅的意境。

謝幕

 九年前(2013),皮耶曾經在台灣帶來同樣的曲目,將近十年的時間,終於再一次讓台灣北中南的聽眾都有機會再次聆聽這部鉅作。誠然,當今樂壇善於演奏巴赫的音樂家實在人才濟濟,古樂器與現代樂器的版本都大有其擁護者,作為愛樂者,我們何不打開視野,充分享受不同樂器、版本之間所帶來的不同震撼?相信這次聆聽過皮耶韓岱《郭德堡變奏曲》獨奏會的聽眾,應該都與筆者一樣,引頸期盼著大師下次的訪華演奏。

神秘曲目:

*2022年10月22日(六)15: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

巴赫 ( Johann Sebastian Bach, 1685-1750)

1. 數首前奏曲
Bach: choix de préludes

2. E小調第六號組曲 作品編號 830
觸技曲—阿勒曼舞曲—庫朗舞曲—薩拉邦舞曲—吉格舞曲
Extraits from Partita No. 6 in e minor, BWV 830
Toccata-Allemande-Courante-Sarabande-Gigue

安可曲:

1. 庫普蘭:勝利者的歡樂頌
Couperin: L’allégresse des vainqueurs

2- 巴赫:第六號大提琴無伴奏組曲:薩拉邦舞曲(雷昂哈改編為大鍵琴版)
Johann Sebastian Bach(1685-1750)
Sarabande de la suite pour violoncelle seul numéro six. (Transcription : Gustav LEONHARDT )

3- 約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(1685-1750)
〈歌調〉, 選自《第四號組曲》作品編號 828
Johann Sebastian Bach(1685-1750)
Air from partita no 4, BWV 828

文. 武文堯
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
2017-19曾任國藝會專案評論人(音樂類)
音樂文字工作者
武文堯音樂評論 Wu Wen Yao's Music Review
表演藝術評論台

排隊簽名